自从2次带队进行日本NEAL自然教育体验活动指导者,尤其最近大概有10个陌生人加我,希望去日本学习。或许是国内培训后,已经无法满足对研学相关知识的渴望,毕竟国内研学有一部分是参考了日本修学旅行,就跟当初我们启动这个项目初衷一样,想让自己的员工每年也至少去日本一次一探究竟。

 

除了地缘相近,文化一脉相承外,日本虽然空间有限(酒店虽小但保险箱、冰箱、温度计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却把人的智慧发挥到了极致(丰田把人才称为“人财”)把软件发挥到了极致而非硬件。

我们认为:研学效果不在于目的地,关键在研学旅行指导师和课程。研学基地营地在保证最基本的教学所用场地、食宿配套设施后,应重点抓课程开发和带队老师培养。不应象国内大多数基地营地动辄百万、千万,投入后却发现跟学校、学生需求不一致,又得推倒重来。而这些在日本都可以得到印证。

由于篇幅有限,我将把今年5月15-23日带着全国研学旅行指导培训班部分学员前往日本考察学习的收获分拆成几篇文章,今天想跟大家重点分享安全话题。

安全意识培养不能一蹴而就

为了彻底摸清日本修学旅行活动安全管控经验,特意挑了一所中学考察,与校长深度探讨;同时挑了一所自然学校(即国内营地),体验2个学生常参与的活动,一个是国内常做的扎染;另一个是国内很少做的烧木板活动。

 

当时问了2个问题:怎么防止学生碰到开水锅?怎么防止学生们烫着?日本老师好像有点摸不着头脑,以为没听懂,提示了下,是不是得拉根绳子或者让老师拦着不让动?日本老师还是有点蒙圈,觉得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结合第一次考察日本的经验,把自己想到的答案确认了下,正是所理解的。在日本,如果老师没有让学生们动手,学生们是不会动的。他们极其遵守规范,非常讲秩序。第一次遇见一个学生修学团在厕所外等上洗手间的同学时,其他人都安静地半蹲在旁边等候;而在后面去的一个景区,修学团的学生在聆听老师讲话时,依然一言不发静静地站在那。

在日本,小朋友从小就接受着各种有关秩序的训练,有关面对危险的训练,象参观学校手工课时,学生们用的小电锯、小电钻、小刚锯等在我们看来都存在很大安全隐患,但这些是在有意无形地教会孩子如何面对危险,而不是确保孩子没有危险。

 

这样看来,他们不能理解我们的问题就不足为奇了。正如前天中国教育战略发展学会安全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靳洋在《研学安全:安全无事故完成研学活动是远远不够的》中强调,高度安全意识和习惯一定要基于习得性学习的规律,通过反复多次、长期训练才获得,很难仅通过1次活动培养,需要贯穿中小学生课堂内外、教室内外、校园内外,需要事事处处、时时刻刻地有意识地培养。

 

从另一个层面来讲,如果学生在学校或家中就不听话,不遵守规则,很难奢望通过一次活动改变,而这样的学生出去研学也是极容易出现安全隐患的。

 

学生是活动的原点,无论是活动前、活动中还是活动后,都要随时了解、观察。活动前了解健康情况,破冰帮助增加小伙们间熟悉度;活动中时刻观察健康状况,活动内容是否适合,防止事故发生········

 

上个活动和下一个活动切换时的间隔是最容易发生意外的,很容易放松警惕。做活动时反而不容易发生,大家注意力都相对集中。另外仅迷信安全手册也是不够的,手册的内容大多是过去发生事情的总结沉淀,不断在升级中,但有很多未知的、原来没有暴露的可能会发生,要组织复盘每次活动中让你虚惊一场的地方,甚至同行间发生安全案例反复研讨,常抱敬畏之心,保证学生时刻在视野范围内(我在分析安徽安全事故中有详细阐述),方可提升安全管控能力。

 

事先一定做好充分踩点和预案,很多安全事故都是没踩点、没踩好点导致的。对于开车救援的路线要考虑到堵车情况和就医的医院是否正常对外营业等,都需要提前了解清楚。